了解,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服务管理办法》于2020年4月1日起施行。车内进食、手机外放等上了“黑名单”。消息一出,关于地铁内使用电子产品不允许声音外放的问题,引起了不少市民的关注。
新规明确,严禁地铁乞讨卖艺等行为
记者注意到,根据最新地铁新规,明确了7类约束性行为。包括在车站或者列车内涂写、刻画,或者私自张贴、悬挂物品;携带动物(导盲犬、军警犬除外)进站乘车,携带有严重异味、刺激性气味的物品进站乘车;推销产品或从事营销活动,乞讨、卖艺及歌舞表演,大声喧哗、吵闹,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骑行平衡车、电动车(不包括残疾人助力车)、自行车,使用滑板、溜冰鞋;在列车内进食(婴儿、病人除外);随地吐痰、便溺、乱吐口香糖,乱扔果皮、纸屑等废弃物,躺卧或踩踏座席;在车站和列车内滋扰乘客的其他行为。
地铁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的一种,其特殊环境决定了乘坐地铁一定会比乘坐地面公交车等,该有更严格的限制措施。方便快速的轨道交通,现已成为很多市民出行的首选,也是一座城市的文明窗口。近日,记者询问了深圳地铁工作人员,对方称在4月1日当天,深圳地铁官方微信公众号便转发了相关地铁新规的内容。
地铁播报提醒,乘客勿外放电子产品声音
值得注意的是,新规中明确表示了乘客不得在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为了使没戴耳机的乘客,在车厢中也能注意到,深圳地铁更新了车内语音播报,以便随时提醒乘客,“各位乘客,使用电子设备时,请勿外放声音,多谢合作。”
与此同时,除了明确了7类约束性行为外,还有10类行为明确禁止。比如拦截列车,在列车车门或站台门提示警铃鸣响时强行上下列车,车门或站台门关闭后扒门;擅自操作有警示标志的按钮和开关装置,在非紧急状态下动用紧急或者安全装置;攀爬或者跨越围栏、护栏、护网、站台门等,擅自进入驾驶室、轨道、隧道或者其他有警示标志的区域等。
有网友认为,少数乘客在密封的车厢内,使用手机外放功能听音乐、看电影等,打扰和影响了其他乘客乘车体验,饱受诟病。当有人在地铁里旁若无人地打电话、播放音乐、看视频时,大多数乘客也是沉默忍耐或者换到不受干扰的车厢,也有人上去阻止,但因此引发纠纷的情况也不在少数,禁止在地铁内外放声音已经成为乘客共同的愿望。
记者走访
手机外放会干扰他人,
不少市民支持约束此行为
地铁虽然还没有开进坪山,但因为堵车的关系,不少市民去原特区内地区,都会选择到龙岗转乘地铁,不少在市内上班的坪山人,乘坐地铁的次数也不少,人们对地铁上的一些不文明现象也早有看法。
其中,手机外放,是市民们比较讨厌的一种行为。在交通运输部出台办法约束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行为之前,其实深圳已有类似的规定,禁止乘客在列车内大声喧哗、外放音乐,以免影响其他人。不过,这些恼人的行为却并未因此而断绝。
市民张女士表示,平时坐地铁3号线到布吉时,在车上还是经常遇到有人将手机声音开得很大的情况:“有一些人会在地铁里刷抖音,不仅不戴耳机,还会把声音开得很大,周围的人都会清楚听到。但当事人不管不顾,有时看到搞笑的地方还会在车厢里大笑出来。”张女士说,她很反感这样的行为,“我觉得在公共场所,就应该要互相尊重,不能影响别人。”
抖音“神曲”是很多乘客吐槽的事情,不少乘客表示,在地铁上经常被迫收听“神曲”。“下班的时候我想休息一下,有时候我会阅读文章,但是耳边就会不停传来聒噪的声音,让人静不下心来。”胡先生也表示,尽管有时自己会戴着耳机以隔绝外面的声音,“但有些穿透力强的神曲,还是会干扰到我。”
而除了手机声音外放,大声喧哗也让市民反感。胡先生表示,自己就多次在列车上遇到大声讲电话的情况,“坐车的过程中,有电话进来了,有时候信号不太好,有乘客就会对着手机喊,全车人都知道他们的谈话内容。”而张女士则表示,接电话有时可能有急事,但是一群人在地铁上大声聊天的情况,最让她忍受不了:“有时候上来一群人,感觉就在车厢里开会了,你一言我一语,当别人都不存在。”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市民,都对约束大声喧哗、手机外放等行为表示支持。
有市民表示不应一刀切,
喝水应被允许
在交通运输部约束的7种行为中,其中也包括了在列车内进食。不少食物有味道,在车厢内进食会影响他人,而进食的时候,也可能会有食物残渣掉落在车厢内,影响车厢卫生。有市民表示禁止饮食很应该,不过也有人表示不应该一刀切。
张女士表示,平时坐地铁的时候有遇到过在车厢内吃早餐的情况,不过这种情况近年来逐渐减少:“如果不是味道特别重的,我还是可以接受的。”胡先生则说,有些人是因为赶时间,在车厢内如果简单吃一点巧克力或饼干,他可以理解,“但前提是不影响别人。”
有不少人会将奶茶跟饮料带进地铁里,张女士说,在车内喝水应该被允许,“毕竟喝水对他人没有什么影响。”但她觉得奶茶等饮料带进车厢内,就应该被禁止饮用,“一旦饮用时奶茶等如果倒在地上,清洁起来会比较麻烦,弄到别人就更不好了。”
声音
应加强巡查力度,
对不文明行为要强制约束
深圳早几年就出台了相关规定,但不少市民表示,列车内不文明行为仍然没有杜绝,如何执行和落实,也有不少市民提出了疑问。张女士表示,平时在地铁上看到有人外放音乐时,很少看到工作人员干预。她觉得,地铁应该加强巡查力度,必要时对不文明行为进行强制约束。
统筹、采写:坪山通记者 曾海城 蔡宇晴
摄影:坪山通记者 蔡宇晴 谢粤蕾
欢在地铁上吃吃喝喝、
刷抖音的小伙伴注意了!
这些不文明行为要被管起来了!
4月1日起,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开始施行,其中,“车内进食”、“手机外放”等影响运营秩序的7类行为将被约束。
资料图:上海地铁1号线车厢。高志苗 摄
地铁上,7类约束性行为都有什么?
“地铁上那些刷抖音的,声音还开的贼大,真的比较烦。”陈女士表示,确实应该有规定制止这类行为,“地铁上吃韭菜盒子的行为一样不能忍!”
多位乘客反馈,他们平常在地铁上见到的不文明行为,《办法》中都有相关规定。其中,乘客不得有7类影响地铁运营秩序的行为包括:
1.在车站或者列车内涂写、刻画或者私自张贴、悬挂物品;
2.携带动物(导盲犬、军警犬除外)进站乘车,携带有严重异味、刺激性气味的物品进站乘车;
3.推销产品或从事营销活动,乞讨、卖艺及歌舞表演,大声喧哗、吵闹,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
4.骑行平衡车、电动车(不包括残疾人助力车)、自行车,使用滑板、溜冰鞋;
5.在列车内进食(婴儿、病人除外);
6.随地吐痰、便溺、乱吐口香糖,乱扔果皮、纸屑等废弃物,躺卧或踩踏座席;
7.在车站和列车内滋扰乘客的其他行为。
另外,《办法》明确10类影响运营安全的禁止性行为也不能做,包括提示警铃鸣响时强行上下列车;在车站、列车内吸烟,点燃明火;在运行的自动扶梯上逆行、推挤、嬉戏打闹等。
问题来了:奶茶、矿泉水允许喝吗?
对于上述规定,多数网友认为“早就应该这样”,但也有人担心“万一忍不住想要喝水怎么办?矿泉水也不可以吗?”还有人问:“地铁喝奶茶可以吗?”
张小姐认为,“可以不喝饮料,但是自己带的水应该被允许吧?另外,矿泉水没有气味感觉问题不大。”
“有些人从始发站开始坐,要经过十几站甚至二十站才到目的地,时间很长,不喝水也受不了。”陈女士觉得,如果规定不能喝水有矫枉过正的嫌疑。
根据《办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应按照上述条款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城市轨道交通乘客乘车规范。
作者致电北京地铁工作人员,对方表示目前确实没有明确规定某种饮料或者食物,但还是建议车内不要食用任何食品,“因为地铁是一个短途旅行,还是遵循规定比较好。如果确实是身体不适,可以进食。”
“刚上去喝了口‘一点点’就被罚了20元,我的心也太痛了。”有网友表示,南京地铁上不仅不准喝奶茶,矿泉水也同样不能喝。
新浪微博上网友晒出因在地铁上喝奶茶收到的罚款单据。
据了解,这是依据2014年7月1日制定的《南京市轨道交通条例》,它属于地方性法规。其中第三十八条规定了“禁止在列车车厢内饮食。”“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八条第四项至第十项规定的,由轨道交通经营单位责令改正,并可处以警告或者二十元以上一百元以下罚款。”
南京地铁方面曾表示,依据法规车厢内饮食确实会罚款20-100元不等,但条例实施以来,对饮水行为仅仅给予过警告。
“地铁车厢是密闭环境,吃的东西和甜饮料洒到地面上,引来老鼠对设备会有损害;影响乘车环境,气味不太好。”南京地铁方面还补充说,此规定仅针对车厢,站厅等地则不受约束,乘客可以变通补充饮食。
处罚措施是什么?是否会纳入征信?
除了“地铁内能否喝水”引发讨论外,《办法》如何落实、处罚规定是什么也受到关注。
“我专门去看了《办法》原文,没有惩罚措施的条款。”严先生认为。《办法》提到,“拒不遵守乘车规范的,运营单位有权予以制止,制止无效的,应报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资料图:北京地铁昌平线沙河高教园站的工作人员做出发车前的确认手势。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北京地铁方面的工作人员表示,地铁车厢内随车的乘务管理员会进行巡视,如果发现违规行为会进行劝阻,至于处罚规定是由北京市交委来执行。
2019年5月,北京曾发文规定乘客在地铁车厢内进食、一人同时占用多个座位、推销产品或从事营销活动、大声外放视频或音乐等五类不文明乘车行为,将被纳入个人信用不良记录。
深圳则规定,若乘客在一个自然年内被查实三次逃票行为,一经查实不仅将其逃票行为函告公共征信机构,情节严重者还将追究法律责任。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成表示,《办法》虽然对影响安全和秩序的行为以“禁止”和“不得”进行明确,但并没有明确乘客违反相关规定后的法律后果,因此需要与相关法律规定结合起来,依法对违规人员进行处罚,提升法律震慑力。
虽然《办法》没有明确处罚措施,但网友们纷纷认为:
“地铁不文明行为,还是悠着点吧”。
来源:中国新闻网
这,就是广州力量!
广州,大手笔!
重磅!2020年全国高考时间延期一个月!考试时间为7月7日至8日
教育部最新通知!
最新提醒!李兰娟、钟南山、张文宏:找到这部分人群很关键!
者:彭婧如
喜欢在地铁上吃吃喝喝、刷抖音的小伙伴注意了!这些不文明行为要被管起来了!
4月1日起,交通运输部印发的《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服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开始施行,其中,“车内进食”、“手机外放”等影响运营秩序的7类行为将被约束。
地铁上,7类约束性行为都有什么?
“地铁上那些刷抖音的,声音还开的贼大,真的比较烦。”陈女士表示,确实应该有规定制止这类行为,“地铁上吃韭菜盒子的行为一样不能忍!”
多位乘客反馈,他们平常在地铁上见到的不文明行为,《办法》中都有相关规定。其中,乘客不得有7类影响地铁运营秩序的行为包括: 1.在车站或者列车内涂写、刻画或者私自张贴、悬挂物品;
2.携带动物(导盲犬、军警犬除外)进站乘车,携带有严重异味、刺激性气味的物品进站乘车;
3.推销产品或从事营销活动,乞讨、卖艺及歌舞表演,大声喧哗、吵闹,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
4.骑行平衡车、电动车(不包括残疾人助力车)、自行车,使用滑板、溜冰鞋;
5.在列车内进食(婴儿、病人除外);
6.随地吐痰、便溺、乱吐口香糖,乱扔果皮、纸屑等废弃物,躺卧或踩踏座席;
7.在车站和列车内滋扰乘客的其他行为。
另外,《办法》明确10类影响运营安全的禁止性行为也不能做,包括提示警铃鸣响时强行上下列车;在车站、列车内吸烟,点燃明火;在运行的自动扶梯上逆行、推挤、嬉戏打闹等。
问题来了:奶茶、矿泉水允许喝吗?
对于上述规定,多数网友认为“早就应该这样”,但也有人担心“万一忍不住想要喝水怎么办?矿泉水也不可以吗?”还有人问:“地铁喝奶茶可以吗?”
张小姐认为,“可以不喝饮料,但是自己带的水应该被允许吧?另外,矿泉水没有气味感觉问题不大。”
“有些人从始发站开始坐,要经过十几站甚至二十站才到目的地,时间很长,不喝水也受不了。”陈女士觉得,如果规定不能喝水有矫枉过正的嫌疑。
根据《办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应按照上述条款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城市轨道交通乘客乘车规范。
作者致电北京地铁工作人员,对方表示目前确实没有明确规定某种饮料或者食物,但还是建议车内不要食用任何食品,“因为地铁是一个短途旅行,还是遵循规定比较好。如果确实是身体不适,可以进食。”
“刚上去喝了口‘一点点’就被罚了20元,我的心也太痛了。”有网友表示,南京地铁上不仅不准喝奶茶,矿泉水也同样不能喝。
新浪微博上网友晒出因在地铁上喝奶茶收到的罚款单据。
据了解,这是依据2014年7月1日制定的《南京市轨道交通条例》,它属于地方性法规。其中第三十八条规定了“禁止在列车车厢内饮食。”“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八条第四项至第十项规定的,由轨道交通经营单位责令改正,并可处以警告或者二十元以上一百元以下罚款。”
南京地铁方面曾表示,依据法规车厢内饮食确实会罚款20-100元不等,但条例实施以来,对饮水行为仅仅给予过警告。
“地铁车厢是密闭环境,吃的东西和甜饮料洒到地面上,引来老鼠对设备会有损害;影响乘车环境,气味不太好。”南京地铁方面还补充说,此规定仅针对车厢,站厅等地则不受约束,乘客可以变通补充饮食。
处罚措施是什么?是否会纳入征信?
除了“地铁内能否喝水”引发讨论外,《办法》如何落实、处罚规定是什么也受到关注。
“我专门去看了《办法》原文,没有惩罚措施的条款。”严先生认为。《办法》提到,“拒不遵守乘车规范的,运营单位有权予以制止,制止无效的,应报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资料图:北京地铁昌平线沙河高教园站的工作人员做出发车前的确认手势。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北京地铁方面的工作人员表示,地铁车厢内随车的乘务管理员会进行巡视,如果发现违规行为会进行劝阻,至于处罚规定是由北京市交委来执行。
2019年5月,北京曾发文规定乘客在地铁车厢内进食、一人同时占用多个座位、推销产品或从事营销活动、大声外放视频或音乐等五类不文明乘车行为,将被纳入个人信用不良记录。
深圳则规定,若乘客在一个自然年内被查实三次逃票行为,一经查实不仅将其逃票行为函告公共征信机构,情节严重者还将追究法律责任。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成表示,《办法》虽然对影响安全和秩序的行为以“禁止”和“不得”进行明确,但并没有明确乘客违反相关规定后的法律后果,因此需要与相关法律规定结合起来,依法对违规人员进行处罚,提升法律震慑力。
虽然《办法》没有明确处罚措施,但网友们纷纷认为,“地铁不文明行为,还是悠着点吧”。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