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大道至简、持中致和”,这是齐鲁商帮的优良传统,干老实事,做老实人,诚信经营,厚道做事,这是企业和企业经营者应遵循的基本准则。为响应山东省委、省政府在全省企业开展“厚道鲁商”倡树行动,树立友善、内敛、敦厚、诚信、责任、创新、包容、和谐的新鲁商形象,中国山东网特别策划“厚道鲁商”倡树行动系列报道,为广大网友及时呈现“厚道鲁商”倡树行动的最新进展和成果,为您解码“诚信鲁商、责任鲁商、文化鲁商、和谐鲁商”是如何炼成的。
中国山东网4月9日讯(记者 张敏敏)齐鲁文化民间艺术博物馆、民间手工艺品、太极会馆、养生堂……走进山东老转村CHINA公社,在这个以餐饮与住宿为主的酒店,文化的元素却随处可见。
CHINA公社董事长牛虎兵说,服务业要上一个台阶,需要在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CHINA公社的成功便在于找到了传统服务业的餐饮酒店业态与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文化创意业态之间的结合点,立足传统文化,做活文化体验业态,实现餐饮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做文化鲁商、厚道鲁商。
初衷:将CHINA公社做成中国文化体验中心
1998年,一直埋头做老转村餐饮业的牛虎兵,忽然有了一个疑惑,他问自己:“我能卖一辈子饭吗?”因为有很深的文化情结,牛虎兵开始想做一些与文化有关的项目。
期间,牛虎兵尝试过做一些纸媒的美食版,但是没有成功,还差一点把自己的主业丢掉。这些教训让牛虎兵认识到,餐饮做到极致也可以是一种文化,应该利用好老转村这个餐饮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找到一个与文化有关的结合点。但这个结合点是什么?他一直没有找到答案。带着这个“命题”,2004年,牛虎兵接手青岛华光包装容器厂的改造项目,筹建酒店。
2008年,牛虎兵与现任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长王大千的一次交谈中了解到,中国孔子基金会要做中国文化体验中心,让孔子文化可触摸,促进孔子文化的传播。牛虎兵顿悟,他忽然意识到,自己一直想做的不就是中国文化的体验中心吗?
这个答案让牛虎兵很兴奋,经过反复论证,他决定把青岛华光包装容器厂的改造项目做成一家以客房为主的中国文化主题酒店,并命名为CHINA公社。
实践:文化融入CHINA公社体验系统每个环节
体验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之后,演进、分化形成的相对独立、独特的经济形态。它是在信息化的互联网时代下,后现代多元、多样、多变,人们更加追求个性化的背景下形成的。
在体验经济的理念下,2010年末,牛虎兵确定以设计酒店为主体,以中国文化、突出齐鲁文化为主题,以休闲旅游、中医健康、精神文化、信息网络为四个子业态(商业模式)体验系统,构筑起CHINA公社中国文化体验中心完整的体验系统建设。
在这四个业态的基础上,牛虎兵根据CHINA公社的发展,在四个业态的基础上,又添加了第五个业态——设计创业业态,计划建设以“CHINA公社设计创意网”和“设计酒店网”双网合一的体验及服务系统。
五个子业态构筑起CHINA公社完整体验系统,每个子业态有自己的侧重点,又相辅相成,文化融入了体验系统的每一个环节。
牛虎兵说,CHNIA公社的商业模式、经营定位已愈来愈清晰,但作为中国文化系统体验的旅游目的地,如何面向“三外”(入境外宾、海外华人华侨、在中国生活的外国人)市场,进行整体营销,将是CHINA公社需要破解的难题。
创新:营销管家模式为房客建立和谐入住环境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作为一家主做服务业的企业,CHINA公社注重酒店与房客之间的和谐共处。以此为出发点,CHINA公社创新服务模式,建立营销管家团队,将营销与服务融合在一起,为房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目前,CHINA公社已经建立了3个营销管家团队,每个团队有6-9个成员,从预订、迎候、入住开始,对房客提供24小时全过程、全方位的管家式服务。
记者了解到,CHINA公社建立初期,也有一套标准化、规范化的服务标准,但是房客的需要总是多种多样的,有时候客户一些超出“标准”的要求,服务人员只能说“没有”或者“我们做不到”。
出于“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入住环境的考虑,CHINA公社为3个营销服务团队、前厅、客房部一共5个团队,每个团队每月设置1000元备用基金,只要房客有急有难,每个团队都可以不经过申请,就可以动用这笔备用金为房客解决困难。
牛虎兵一直向员工强调,只要房客有需要,就去为房客解决,只要不对房客说“不”,这笔钱可以随便花,不要怕花错担责任。牛虎兵相信,钱只要花出去,就是一个案例,就说明CHINA公社在服务方面还有没做到的地方,影响了和谐入住环境的建立。
营销管家模式以及1000元备用基金,不仅满足了房客的很多需求,受到房客的好评;也使得CHINA公社的服务越来越完善,员工主动为房客服务的意识也越来强。
乡人将三岔、草池、玉成等多地称为简西地区,意为简阳以西地区,古人称之为西乡,此地有平泉县遗址,唐宋石刻,有三军九旅十八团等风云人物,还有玉成桥羊肉汤、草池堰麻花、九里埂花生、金家店酥肉汤等美食。如今,该地区已属东部新区管辖,但其根脉在简阳,人文在简阳。
< class="pgc-img">>
名追踪
扎下名称溯源
汤景玉
扎下镇为什么叫“扎下”,何年起用,已无法详考。目前可追溯到清同治八年(公元1870年)。当时的有关资料显示:“扎”字的写法为“圠”,曰“圠下”,无“镇”字。后在清光绪20年(公元1895年),一份沭阳县政府盖印认证的土地买卖契约上,查到了“扎下镇”称呼,“扎”字也由“圠”变成了“扎”。到了光绪末年,约公元1874年前后,当时的扎下境内(具体是现扎下镇沙巷社区老五组)一仲姓乡绅,精于商贸,眼光独到,联络一班有识之士,决定在后沭河官道口旁建一商贸集市(即现在的扎下老街道)并根据当地代代相传习俗,取名“鸭河”街,又称 “扎下街”。众口一词,也称扎下河为鸭河。(而古字“圠”,即为“鸭”读音)
其实,现在的“扎”字读音有三:一为“zā”读“匝”;二是“zhā”读“渣”;三读“zhá”音“闸”。现在的扎下镇取第三种读音。
正式确定为“扎下”,是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命名的。人民公社成立前,现扎下镇辖区境内有汉西,作培,章林,扎,北,陈渡,分水等小乡组成,而没有以“扎下”命名的。成立人民公社时,沭阳县政府把“汉西,作培,章林,扎北,陈渡”等小乡的一部分分别划归龙庙,贤官,庙头,新河等乡镇管辖,余部(即现在的扎下镇辖区)命名为“扎下人民公社”,虽几经改制,但“扎下”一名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