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中国新闻网
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多达7.82亿人次出游,花了6497.1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拥挤的人潮中,景区开启“人从众”模式,让人感叹到底是景区不够用还是假期不够用?“打卡式旅游”登上微博热搜,也引发人们的深思:旅游的意义就是为了拍照发朋友圈?
7.82亿人次出游,花了6497.1亿元
在2019年的最后一个法定节假日,国人的旅游热情充分释放。经文化和旅游部综合测算,2019年国庆七天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82亿人次,同比增长7.81%;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497.1亿元,同比增长8.47%。
其中,10月7日全国接待国内游客5097.3万人次,同比增长8.78%,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07.8亿元,同比增长10.34%。
在出境游方面,国庆假期,全国口岸日均出入境旅客达到198万人次,7天合计出境游突破700万人次。
“人从众”背后是景区不够还是假期不够?
这个“十一”黄金周,各地景区迎来旅游高峰,尤其是热门景区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出现了“人从众”的状态。
假期景区有多挤?很多景区出现瞬时逼近承载量最大值,有游客直呼,趵突泉看不到泉,西湖看不到湖,外滩看不到滩……还有游客表示被“挤到质壁分离”“手机信号都被挤断了”……
为了防止过度拥挤,多地热门景区开启限流模式。比如,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限流每日参观游客总人数为6.5万人次;华山门票每天销售限额为2.5万人次;乐山大佛景区每日游山票限额2.24万人。
游客这么多,显得国内的景区有点不够玩了。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2018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2018年末全国共有A级景区11924个,全年接待总人数60.24亿人次。
不过,在这1.1万余个A级景区中,只有250多个5A级景区。游客都想去好玩的地方,然而“僧多粥少”,在集中出行的旺季更是会凸显优质景区人满为患的矛盾。
除了景区供给方面,假期供给不足也是造成景区“人从众”的重要因素。游客们都知道黄金周旅游人多路堵,为什么还选择这个时候出游?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带薪休假落实难,有假难休,难以错峰出游,无奈只能扎堆出游。
人社部开展的部分城市(60个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基本情况调查显示,有超过半数的职工享受了带薪年休假。言下之意,有近半数的人没有享受到带薪年休假。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对全国2552名在业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0.1%的受访者表示“没有带薪年休假”,4.1%“有带薪年休假,但不能休”,18.8%“有带薪年休假,可以休,但不能自己安排”,而“有带薪年休假,可以休,且可自主安排”的仅占31.3%。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说,在大众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大家一边拥堵一边出去旅游,可能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是常态。从长期来看,一是需要回应民众优化节假日制度的迫切需求,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二是可以大力发展夜间旅游和夜间消费,“时间换空间”。
“挤并快乐着”,要缓解假期集中出游造成的“人从众”的拥堵状态,增加景区和假日供给,真正落实带薪休假是其中关键。
近些年,不少地方发文探索实施2.5天小长假。而在今年8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要求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单位与职工结合工作安排和个人需要分段灵活安排带薪年休假、错峰休假。
“打卡式旅游”:旅游的意义就是为了拍照发朋友圈?
在这个黄金周,京津冀、胶东、长三角、珠三角、云贵、成渝、郑汴洛等地重点城市、头部景区、网红打卡地迎来客流超高峰,同比增长15-50%。
作为网红城市的重庆,国庆节假日期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3859.61万人次,超过了重庆市总人口(2018年常住人口3101.79万人)。
重庆解放碑、天津之眼、广州小蛮腰,新近投入运营的大兴机场成为旅程中的时尚吸引物。
同时,“打卡式旅游”也登上了微博热搜,引发了网友对旅游的意义的热议。
所谓“打卡式旅游”,即走马观花式的旅行方式,现在年轻人们热衷的“打卡”地点发生了变化。很多地方只要沾上“网红”二字,年轻人就接踵而来。
有的人,排队5小时,只为打卡西湖音乐喷泉;有的人,排号20000桌,只为打卡一家网红餐厅;有的人,堵车半小时,只为打卡一个名叫“立马回头”的公交站。
而对很多人来说,“打卡”的目的,可能就是为了发一个朋友圈。人们来到餐厅,来到景区,来到酒店,已经不太在意自己的体验了,最重要的就是怎么拍图片拍视频发朋友圈。
有网友觉得,打卡式旅游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不少景点都名不副实,或者说它们经不起时间考验,比如这个公交站就不可能比故宫有内涵 ,不值得花大量时间游览,看一眼就足够了,很多人就是图个新鲜。
也有网友认为, “打卡式旅游”大多是朋友圈式的旅游,是为了满足虚荣心而已,身体确实是在路上了,一天一天赶路,一个一个景点打卡,但上车一顿睡,下车猛拍照,一问哪好玩,啥也不知道。
在很多人看来,走马观花的“打卡式旅游”旅游,都在忙着拍照录像,但却没有真正静下来,用心去感受和体会风景,这种满足于“拍张照”或“打个卡”的旅游意义不大,放松身心、休闲娱乐、感受“诗和远方”才是旅游的意义。
又一个“十一”黄金周过去了,如何缓解景区“人从众”,如何高质量休闲,避免“打卡式旅游”,也是这个国庆假期带给我们的一点思考。(记者 李金磊)
华社武汉1月15日电 题:采访札记:“走,去商场里逛公园”——商超升级体验记
新华社记者
走上永旺梦乐城武汉江夏购物中心的屋顶,一个约2700平方米的“屋顶公园”呈现眼前:环形塑胶跑道环抱着草坪,人们三五成群地坐在草地上享受着武汉冬日的暖阳;旁边的篮球场和足球场上,不时传来孩子们嬉戏的笑声。
不止商场屋顶,自然绿植也被“种”进了购物中心的中庭、通道、甚至墙体外立面,在一片盎然的绿意中,即使冬日人们也能感受到勃勃生机。
2023年11月1日,永旺梦乐城武汉江夏购物中心开业。这家购物中心将水、绿色、光等代表“自然”和“健康”的要素与数字化相结合,打造全年龄层顾客都可以自由交流的空间。
“相较于过去,永旺梦乐城江夏店更倾向于打造‘时间消费’,在硬件设施、空间设计、场景打造等方面多维度延长顾客在购物中心的滞留时间,滞留时间和销售额是成正比的。”永旺梦乐城武汉江夏购物中心总经理能岛拓也表示。
记者注意到,除了屋顶公园和绿色植被,占地约300平方米的商场室内免费游乐场、无处不在的密集休息区、标识清晰且遮风避雨的网约车停靠点等充满新意的设计,都在营造“时间消费”的概念。
开业后的客流量印证了永旺梦乐城对当地消费市场的判断:江夏店虽位于武汉远城区,但开业后的第一个周末,商场内外就已摩肩接踵,有的餐厅高峰期排号100多位,拥有4500个车位的停车场被停满;开业第一个月,销售额达成率达到130%左右,超出预期30%。
2023年11月23日,永旺梦乐城武汉江夏购物中心的室内免费游乐场。新华社记者刘羽佳 摄
据了解,过去十年间,武汉先后涌现四座永旺梦乐城,成为拥有规模最大永旺梦乐城的城市。
“永旺梦乐城将中国二三线城市作为布局中心推进发展,侧重具有发展潜力的郊外区域,并将5年后该地区的发展前景作为开店判断基准。”永旺梦乐城(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桥本达也说。
截至目前,永旺梦乐城在国内运营22家购物中心,接下来将在着力提升现有购物中心收益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在内陆地区加快开店速度,预计到2025年在中国打造29家购物中心。
当前,个性化消费、体验式消费需求为市场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空间。适应需求变化努力创新转型的,不止永旺等外资企业,还有武汉本土百货商超。
走进位于汉正街的云尚·武汉国际时尚中心,主播们的“带货”声此起彼伏,这里聚集了400余家直播产业生态上下游企业商户,已入驻直播电商配套服务区面积近2万平方米。
曾为“小商品批发市场”代名词的汉正街,如今正全力提档升级转型,寻求批发市场的数字之变、品质之变,从卖“性价比”升级为卖设计卖品牌,从“买全国卖全国”迈向“买全球卖全球”。
2022年,武商集团打造的武商梦时代开业,滑雪场、主题乐园、美食街区等特色“公园”入驻商场。
“跟过去相比,当前的购物中心体验类、服务类、功能类的内容更丰富,注重场景化和体验感的打造。”亲历武商集团的几次变革发展,武商集团副总经理钟子钦感受颇深。
外资企业接连落户、本土企业不断推陈出新,这背后是武汉这座千万人口大城市的崛起,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下消费需求的变化。
2023年11月22日,武商梦时代“楚风汉味”美食街区。新华社记者刘羽佳 摄
在武商梦时代“楚风汉味”美食街区内,食客们正沉浸式体验20世纪80年代武汉街头氤氲的烟火气。今年74岁的陈阿姨是地道的老武汉人,经常会来这里尝尝“小时候的味道”。
“以前逛购物中心主要为买生活必需品,现在更多是来休闲。”陈阿姨说。
“在商场里逛公园”是商超店铺为迎合消费需求做出的改变,更是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当逛商场从满足“吃饱穿暖”到成为一种多元体验和社交活动,这些消费变迁的背后,是如今中国大市场不断焕发活力的体现,也是所有“小日子”越过越好的写照。(记者王悦阳、刘羽佳、熊琦、龚联康)
<>起拉面,人们都会想起兰州拉面。
殊不知,在襄城县十里铺镇,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
就有人在上海做拉面师傅或开拉面馆。
如今,有数万名襄城人在上海做拉面生意或相关工作。
这些勇闯大上海的村民是如何起步的,
又是如何在上海滩立足的?
2月12日,
记者驱车来到襄城县十里铺镇,
见到了“拉面大王”的代表人物。
< class="pgc-img">>梦想是开一家自己的面馆
朱进展44岁,中等个头儿。
“他可是我们村的‘拉面大王’!”当日上午,在襄城县十里铺镇付庄村村委会,该村党支部书记张有向记者介绍,朱进展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上海市河南襄城商会会长。
说起在上海创业的经历,朱进展介绍,襄城人在上海做拉面生意,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那时候,他们村里的人到上海的拉面馆打工,先当学徒,学会技术后才能当上拉面师傅。
1991年,朱进展16岁,因为家里贫穷,刚初中毕业就跟着村里一个叫杜国岭的人到上海浦东陆家嘴打工。
“我们都是先在拉面馆当学徒,学会技术后当师傅。”朱进展说,“我很勤奋,能吃苦,带我的师傅很喜欢我,把一些好经验传授给我。”朱进展说,他很聪明,脑子灵活,很快就学会拉面技术,从学徒成长为拉面师傅,收入也增加了。
后来,朱进展想开一家自己的拉面馆。
< class="pgc-img">>自己当老板,把小面馆做成大饭店
1996年,有了一定经验的朱进展在上海市闸北区(现静安区),开了一家34平方米的拉面馆。
有了自己的拉面馆,朱进展干劲儿非常足。为了节约开支,他既是老板,又是伙计,还是厨师。他每天起早贪黑,早晨4时30分起床,一直忙到夜里。
“拉面馆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我既当爹又当妈。”朱进展说。就这样过了一年多,生意逐渐好了起来。他实在忙不过来,聘请了一位厨师。
拉面馆虽然很小,但生意不错,前景广阔。有了一些积蓄之后,朱进展在上海市闻喜路又开了一家店,起名为红辣椒拉面馆。第二家店有3间门面大小,上下两层。21年来,红辣椒拉面馆的顾客总是排起长队。现在,红辣椒拉面馆的日营业额在3万元以上。
在上海稳定以后,朱进展把妻子带了过去,一儿一女都在上海出生。他2005年之前在上海市购买了住房,所以一家人的户口都在当地。“两个孩子成了新上海人,儿子如今在澳洲读书,女儿在上海读书。”朱进展介绍。
< class="pgc-img">>襄城县有数万人在大上海打拼
这些最初到上海开拉面馆的襄城人,经过反复改进,做出的河南拉面非常适合上海人的口味,并且做法有别于兰州拉面。
据朱进展介绍,付庄村有2000多人,最多的时候,有1000多人在上海从事拉面生意。他们有的开拉面馆,有的做拉面师傅,有的在拉面馆打工。这些人来自襄城县十里铺镇付庄村、商庄村、鲁堂村等村庄。
2014年,在襄城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 在许昌市工商联的指导下, 在上海创业的襄城人成立了上海市河南襄城商会,朱进展当选为会长。这对大家抱团儿发展,打造河南拉面品牌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如今,在上海经商或打工的襄城人有四五万人。2000余家河南拉面馆遍布上海市,甚至开在最繁华的南京路、外滩、徐家汇等地。
前几年,朱进展和别人合伙,在襄城县紫云路开了一家上海红烧牛肉拉面馆。当天中午,记者在这家面馆看到,里面坐满了人,人们大都在排号等着吃拉面。另外,以朱进展为主的生意人,还把家乡产的粉条、辣椒、豆腐干、王洛猪蹄等土特产带到上海。
大家在外面挣钱,不忘回报家乡
在十里铺镇采访时,一些村干部告诉记者,这些在上海打拼的村民挣了钱不忘回报家乡。付庄村占地数百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就是在上海做拉面生意的人捐钱建的。
前两年,朱进展回村里时,看到村西头的桥被大水冲毁。他拿出数万元,让村里进行修复。“我们村装路灯的费用、路灯产生的电费,都由他们支付。”付庄村党支部书记张有说。
距离付庄村不远的商庄村文化广场中间,横放着一块长6米、高两米多的大理石,上面刻着“光荣榜”三个红字,下面有近年来该村村民出资为村里修路、搞建设的简要说明,后面附有187名捐款者的名字和捐款数额。
该村党支部书记张创业介绍,他们村在上海做拉面生意的郑亚贞,近年来捐了24万元。还有很多人捐款,多的数万元,少的上千元。修他们村7公里长的路时,大家总共捐了70多万元。
春节前, 一些村召开了乡贤座谈会。这些“拉面大王”纷纷发言,为美丽乡村建设献计献策。有的表示要出资回报家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