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李意羚在厨房里准备菜品。 梁钦卿 摄
中新网重庆2月18日电 题:台湾青年女厨师大陆开餐厅:“饭”香不怕巷子深
作者 梁钦卿
“你看,我的餐厅既没在商场,也没在小吃街,而在比较偏僻的位置。我认为,只要菜好吃,自然能吸引顾客来。”来自台南、在重庆开了一家台餐厅的李意羚说,“饭”香不怕巷子深,开一家“静中取闹”的小餐厅也“食”分安心。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重庆渝北的“食也·灶咖”台餐厅,柔和灯光下,舒缓的音乐在店中环绕,三三两两的客人悠闲地品尝着美食,店长李意羚则在厨房里精心准备着下一道菜品。
“美食能让人与人之间产生连接,这本身就是一件温暖人心的事。”厨师行业出身的李意羚回忆,曾有两桌互不相识的客人,因为她店里的甜品彼此成为好友;还有一位不爱吃甜食的重庆人,吃过她亲手做的甜品后,感叹不是辣的也能这么好吃……“看着这些生活没有交集的人,因为我店里的美食而成为朋友,这太酷了。”
提及为何来重庆发展,李意羚说,在她的家乡台南,餐饮业“很卷”,很多是百年老店,这也导致当地年轻人更愿意继承家业,而不愿走出去。“我更愿意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品尝各地美食的同时,打造自己的餐饮品牌。”
回想8年前,当时26岁的她初来重庆时,完全没想到这座城市能吸引如此多台湾人在这里工作、生活,也是开了这家店后,因为常有台湾顾客光临,才感受到重庆的“别有洞天”。
李意羚表示,想开餐厅最主要的原因就两个字——想家。“在外打拼想家是常态,而我本就是厨师,为何不自己开家餐厅,想家时就自己做家乡菜,何乐而不为。”她说。
平日里,爱好探店的李意羚也会集各家之长,探索把渝台两地的菜品进行融合。比如盐酥鸡,台湾不加辣,在重庆做这道菜她会适量加点辣椒,迎合重庆人的口味。
图为正在餐厅里工作的李意羚。 梁钦卿 摄
每次有新菜品后,她都会拍照发给在台南生活的妈妈,分享自己在大陆的生活。“明年,我想把妈妈接到重庆来看看,带她逛逛洪崖洞、磁器口……感受大陆这些年的发展变化。”李意羚说。
重庆是一个包容的城市,愿意接受外界的人、事、物,对待美食亦是如此。8年前刚到重庆时她就做过市场调研,当时重庆餐饮业门类单一,多数是火锅和江湖菜,现在不一样了,餐饮业更多元化、国际化,世界各地的美食都能在这里吃到,“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吃不到”。
做厨师其实是很苦、很累的,李意羚很庆幸自己能把爱好变成职业。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她已在重庆开了3家不同风格的餐厅,店面都在城区较偏僻的位置。经营餐馆的同时,她还引入台湾先进的管理和服务模式,帮助多家重庆本地餐饮企业进行升级改造。
舌尖上品味的不仅是美食,也是“登陆”台青的家乡味。在李意羚看来,越来越多台青正在抓住机遇,融入大陆的发展热潮中,“如今台湾女性青年‘登陆’创业越来越多,我也希望在大陆这片热土上书写自己的发展故事”。(完)
来源: 中国新闻网
源:新华社
哈萨克斯坦青年中国开餐厅,乐享中国机会;伊朗设计师中国寻灵感,结下不解之缘。
在他们看来,相通的文化,相似的情感,让各国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连接更加紧密。
策 划:王磊
监 制:尚军 幸培瑜
制片人:张宋红
记 者:杨子春 郝杰 方金洋
编 导:王雨坤 刘艳霞 董修竹 李茜
审 译:刘菲 吴昱展 高阳 杜洋
动 画:刘思录
新华社天津分社
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CNC)制作
新华社国际传播融合平台出品
日,江苏苏州的“空城里”音乐餐厅火爆网络,只有一道菜品标价,顾客可点可不点,其他菜由顾客根据用餐体验随心付款,这种理想化的经营模式引发网友热议。“肯定会亏钱”“不要这样考验人性”“虽然我不相信人性,但有机会我一定会去”……网友担心这座“理想城”,却也被老板的勇气所打动。5月17日,北京青年报记者联系到餐厅老板张昊,他讲述了自己创办这家餐厅的初衷和历程。
00后老板开了家来自小说的餐厅 被现实打为“不得志的店家”
2023年初,已发布了十年的小说《天空的城》又名《我的26岁女房客》在抖音爆火。张昊在看了这篇小说后被书中的一家餐厅所吸引。“空城里”——小说中的这家餐厅经营模式新奇,餐厅里没有价格表,顾客根据自己对菜品的感受结账付费。在小说中,这家餐厅给了在外漂泊的主角昭阳莫大的温暖。
与小说中的主角一样来自扬州的张昊,在苏州打拼。19岁就进入社会工作的他此前做过不少生意。饭店、下午茶店、茶馆……这些年有亏有赚,在看到小说后,他马上就动了开一家理想餐厅的念头。
“一开始开店也没有太大的想法,看到书后就觉得这种店比较有挑战性,能够测试人性,想着能不能开下来看看。”对张昊来说,这个决定并没有什么大不了。“有啥好纠结的?开店无非是两种,倒闭跟赚钱。”此前的经历告诉他,开店盈亏需要运气,这次倒不如把店的命运交给人性。
张昊很快决定盘出上一家下午茶店,在苏州古街的东中市街上开起了他的“理想”餐厅。餐厅的启动资金为46万,除了朋友两三万的支持,其他都来自张昊这些年的打拼。
2023年12月31日,“空城里”正式营业。头两个月,如所有人预料的一样,张昊亏损了6万元。自此,他把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名称都改为了“不得志的店家”。
“最初很多人是真的不付钱。”谈起过去亏损的经历张昊却也依旧语调轻松。虽然因为这个创意,餐厅自开业起就不缺顾客,但很大一部分人都不付钱。有一些人就给一两块钱,有些人假装扫码但是不给钱,还有一些顾客干脆吃完直接离开。张昊也观察到有几位顾客来吃过多次霸王餐,但他从来没有出面提醒或制止。“他作他的恶,我行我的善。”张昊抱着这样的想法支撑着这家“空城里”。
幸运的是,在顾客与书迷们的口耳相传下,“空城里”被越来越多人发现。张昊告诉北青报记者,“空城里”有150平米,大概能坐25桌、100多位客人。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一天排队超过了800号。
开业近半年,“空城里”终于开始盈利,张昊也在与顾客们的交流中,对他理想之城有了更远的构想。
老板与客人互相成就 想把理想餐厅开到全国各地
每天下午5点开始营业的空城里,在最后一位顾客离开时闭店。老板张昊几乎一直在店里,忙的时候处理餐厅内大小事务,空闲时就和顾客们聊天。
张昊告诉北青报记者,大多数客人结账时会付88、188等吉利的数字表示心意。大约60%的顾客付的餐费与普通餐厅价格相当,20%给的很少或不付款,也有一些顾客会为了情怀或者支持老板的理想而多付款。
张昊回忆空城里收到的600元甚至800元等远超菜品价值的餐费,付款的客人大多也是年轻人,他们理解张昊的理想,也希望尽自己的能力守护这座“理想城”。他告诉北青报记者,令他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女孩,她和朋友一行5人来到店里,他们和张昊聊得非常开心,离开前女孩留下现金,告诉张昊她是“为了情怀”。
“空城里”还未开业时,张昊就在自己社交平台发布了信息,开业后许多书迷慕名而来,张昊记得营业第二天时,就遇见了一位来自广西柳州的客人,他也是00后书迷,坐了26个小时的硬座,只为了看看这个书中的理想之地。
在和客人的聊天中,张昊发现,很多学生和年轻人希望在最有精力、最有空闲时间的时候看看世界,但是他们大多没有经济来源。随心付款的“空城里”正好给了学生们一个出门在外可以安心吃饭的地方。于是他调整了餐厅的菜品,增加了本帮菜色,希望能让囊中羞涩的学生们品尝到本地美食。
“出来旅游无非是两点,一点是住宿,一点是吃饭。我希望能够在各个旅游城市都开一家这种餐厅,做一些地道的本帮菜。之后我希望再弄一个旅社,帮他们解决一下便宜的住宿。”张昊笑称自己是“有远大抱负的人”。
谈起餐厅经营和之后的规划,张昊都抱着随意轻松的态度。随着餐厅被越来越多人知道,对餐厅以及菜品的评价也变得多样。一些顾客提出餐厅打着小说的旗号卖情怀,菜品质量不高、服务不佳等意见。张昊对此的回复是“我们会去改进,但也不能做到让任何人都能满意,我认为只要大部分的人满意,那我们就是ok的”。
除了随心付款,餐厅门口放了一台冰箱,为环卫工人、外卖员等户外劳动者提供免费的矿泉水。每个月的15号中午,张昊还会为他们准备盒饭,他希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善事。
理想餐厅成为客人们的栖息地年轻人在这里享受当下
“空城里”是张昊的理想之城,也成为了书迷们的栖息之所。慕名而来的书迷创建了书友群,在群内谈天说地,彼此成为了朋友。也有人被店内的氛围所吸引,选择留在这里。
目前在“空城里”驻唱的“老东北”就是偶然进入这家店的客人,他今年刚满20岁,去年从东北来到苏州生活。今年3月份,他在附近散步时第一次看见了“空城里”,进入店后,他很快被店内的氛围所吸引,“大家都是年轻人,很有活力,很有朝气。”
当时,张昊卖了自己的一辆车为“空城里”搭建舞台,曾经组过乐队的“老东北”接下了驻唱的工作,每天晚上6点到晚上9点,他都会来唱歌。客人们或安静地听着民谣,有时也跟着摇滚的节奏合唱或蹦跳。
“老东北”很享受店里的氛围,很早出来闯社会的他对未来也没有过多的规划,只想继续待在这里,享受当下的生活,“我觉得来这里交到这么多朋友就挺值得的”。
除了驻唱歌手“老东北”,空城里还有几名义工,他们都曾经是客人,目前在苏州游玩或是找工作。他们在餐厅里帮忙,以此换取餐食,把空城里当作了人生的“中转站”。
来自江西的小余在今年元旦第一次来到空城里,当时他只是来苏州旅行,听朋友推荐才得知几年前看的小说中的乌托邦餐厅居然真实存在。当时他觉得很不可思议,“因为大家都能预料到这家店前期绝对会亏损的,老板能把它开出来,说明他有过人的魄力。”
小余折服于老板张昊的人格魅力,也在书友群里交到了很多朋友。刚结束上一份工作的他选择来到苏州,希望在这个有人情味的地方找到自己满意的生活。
张昊告诉北青报记者,目前空城里的顾客有60%是小说的书迷。开始盈利之后,就能够继续下去。但当热潮退去后,这座“理想城”会何去何从,张昊认为它“自有命数”。
实习生 卢画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董振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