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声明:本文为九州原创图文,欢迎关注@九州铮史 带给你别的平台所没有的历史哲思。文章虽长,但精华在后面!
导言
纵观整个三国历史,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之所以被称为最为著名的三大战役,主要源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这三个战役都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另一个方面,这三次战争无一例外的左右或改变了三国乱世的格局和历史走向。
< class="pgc-img">九州配图:三国
>其中官渡之战的完胜,使得曹操击败了最强大的竞争对手,一举奠定了北方大部地区的统一基础;赤壁之战的结局,为孙刘两家的快速壮大赢得了难得的空间和时间,客观上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割据局面;而夷陵之战的完败,则是蜀汉由盛转衰的标志性分水岭,此后三国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僵持对峙格局。
有意思的是,仔细复盘这三大战役的过程,九州无意间发现了一个现象:最终取得胜利的一方,之所以能够做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皆源于一个同样的制胜战术——火攻奇袭。通过火攻,弱势一方均以出其不意的方式沉重打击了强势一方的有生力量或者持久战的基础,使得战场形势和强弱格局瞬息逆转,简直是神乎其神、妙不可言。
< class="pgc-img">九州配图:三大战役主帅
>那么,为何在这三大战役中,胜利一方都无一例外的选择“火攻”战术呢?为何“火攻”的运用能够带来那么大战场局势的改变呢?在古代战场上,除了这三大战役之外,还有哪些是运用“火攻”战术取胜的典型战例?另外,“火攻”战术的运用都需要哪些条件的配合呢?亦或说,在何种条件下,才能将“火攻”的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呢?
要解答上述问题,让我们先来复盘一下这三大战役的战前背景和基本过程。
三大战役的复盘
本节我们从强势一方、弱势一方、战争背景、制胜关键、战争走向与结局等方面来对这三大战役进行简要的复盘梳理和比对。
- 官渡之战
九州配图:曹操夜袭 火烧乌巢
>- 强势一方:袁绍,按《三国志》说法:“精卒十万,骑万匹”,也就说精兵至少十万、战马万匹,号称百万雄师,兵精粮足。
- 弱势一方:曹操,《三国志》说:“时公兵不满万”、“公以十分居一之众”,可见此时驻守官渡的兵力最多也就一万有余,而且粮草供应是大问题。
- 战争背景:本质上说,这次战争的性质就是袁绍正式向“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宣战,企图一举统一北方全境的对决战。
- 制胜关键: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十月,随着前方战事胶着,为了一举歼灭曹操势力,袁绍从后方调集了大量粮草并派大将淳于琼率万人护送至乌巢粮仓。恰逢袁绍谋士许攸叛变通敌,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捣毁粮草辎重。曹操当机立断立即付诸行动,亲率五千步骑,冒用袁军旗号,人衔枚马缚口,各带柴草一束,趁着暗夜从小路奔袭乌巢。在曹操的鼓动下,将士死战,最终打破袁军守兵和增援部队,斩杀淳于琼,并将乌巢囤积的粮草辎重烧的干干净净。
- 战争走向:火烧乌巢之后,袁军军心大乱,大将张郃、高览率所部兵马投降曹操。此后袁军内部出现了大动荡,最终大军溃败。袁绍带着八百残兵仓惶逃遁,剩下的七八万人马,悉数被曹军歼灭或坑杀。曹操以极为弱势的兵力,出奇制胜,一举击溃袁绍的十数万大军,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场奇迹,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笔。
- 赤壁之战
九州配图:火烧赤壁 曹军大败
>- 强势一方:曹操,按史书多角度记载推测,虽然对外号称八十万雄兵,实际上兵力大约在二十三万左右,其中曹操本部出动的兵马约十六万,而刘崇投降曹操的兵力在七万左右。
- 弱势一方:孙刘联盟,按史书记载推测,周瑜在前线可调动参战的兵马约三万人,而刘备当时手头的兵马满打满算大约在两万人,合计五万人。这样的兵力与曹操一方相比,大约五分之一而已。
- 战争背景:从表面上看,赤壁之战是曹操与孙刘争夺荆州之地的战争,但实质上,此时的曹操已经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工作,处在实力最为鼎盛的时期,正打算通过争夺荆州进而向南快速推进以达成统一全国的战略目的。
- 制胜关键: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二月,在孙权和刘备建立抗曹联盟之后,双方人马于赤壁集结并与曹军分居南北、隔江对峙。恰此时,曹军内部出现了大面积“瘟疫”,且北方兵士不习水战,曹操只好将渡江大船首尾相连在江面上排开,以确保短兵相接时战斗力的发挥。然而,这样的一个动作却被周瑜细心洞察并加以利用。孙刘联军自知敌众我寡难以长期相持,于是利用曹操的轻敌和船队布局方式,设计了一出“黄盖诈降”的好戏,最终骗过了曹操的眼睛借用几十艘满载薪草膏油又用赤幔伪装的蒙冲、斗舰,最后将曹军烧的是人仰马翻、死伤无数。
- 战争走向:在遮天蔽日的浓烟烈火之下,曹操主力受到重创。火烧赤壁之后,曹操率残兵向北败逃而去,向南的统一战略终于偃旗息鼓。而反观孙刘,双方各自夺取了荆州的一部分,刘备更是借着荆州的根据地迅速发展实力,进而谋取了益州全境。此战形成了天下三分的雏形,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 夷陵之战
九州配图:火烧连营 蜀军惨败
>- 强势一方:刘备,号称举国之兵伐吴,但按史书记载,当时蜀汉出动的兵力约五万之众。之所以说他更强势,主要是因为无论是道义上还是战斗欲望上,特别是在初期,都是要强于东吴的。而且,在刚开始的两次接触战都以刘备胜出为结局,且东吴确实是比较恐慌的,曾派使求和。
- 弱势一方:孙权,按史书记载,随着双方的持续僵持,东吴一方逐渐增兵达到了五万左右。
- 战争背景:往前看,这次战争的导火索是关羽大意失荆州后又被魏吴夹击并最终败亡。从表面上看,这是刘备孤注一掷发起的为二弟关羽被袭杀的复仇之战。但若从本质上来看,夷陵之战实际上是刘备为了夺回荆州这块战略要地、同时缓解内部派系矛盾以稳固政权的攻伐战。
- 制胜关键: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七月,完成登基称帝的刘备终于腾出手来,亲率大军东征伐吴。次年一月,刘备率兵来到长江南岸的夷道猇(xiao)亭占据山林联寨扎营,与陆逊所率的东吴军队相持数月无果。时间来到了六月,那个时节的天气潮热异常,史书描述“黄气见自秭归十余里中,广数十丈”,这里所说的“黄气”实际上就是夏季酷暑之时,山林地带偶有出现类似于黄烟的气体弥漫于山谷或山脚,而此时也正是山林极易引燃失火的时节。这让一直静观其变的陆逊看到了难得的破蜀良机,加上长时间占据高处沿山联营扎寨宛如“长蛇阵”的蜀军早已是兵疲意沮,因而陆逊的一把火,将蜀军杀的是丢盔弃甲,临阵斩杀及投降的蜀军有数万人之众,可怜的刘皇叔只能仓皇逃窜,仅以身免。
- 战争走向:夷陵之战惨败之后,刘备带着残兵退守永安,最后在郁郁而病,才有了“白帝城托孤”之举。可见,此战的惨败对于蜀汉的实力打击是非常沉重,原本就不牢固的统治根基更是出现了明显的动摇,若不是诸葛亮的老成谋国,早已分崩离析。之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三国进入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战略相持期。
在三大战役中,胜利方均用到“火攻”战术,实际上源于“敌强我弱”格局下的必然选择
从上一节对三大战役的战场复盘情况来看,细心的你应该发现了一个共同之处:前有曹操火烧乌巢,后有周瑜火烧赤壁和陆逊火烧连营。弱势一方的主帅都用到了“火攻”这一非常规战术,并且都让原本看似铁定要输的一方瞬间扭转了局势,最终取得全局性的完胜。
那么,为什么曹操、周瑜和陆逊,最终都将胜利的砝码全部压在了一把火上呢?难道他们真的是稳操胜券的实施火攻战术吗?
< class="pgc-img">九州配图:兵者,国之大事
>要知道,在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古代兵家所推崇的一般是求稳,先立足不败而后求胜。孙子云:“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用兵关乎国家生死存亡,不可率性而为,必须慎重,不可轻启战端,若非要战,则必须考虑周全,稳中求胜才是正道。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古代兵书中,对于奇谋战术也不乏论述,但只是将其作为正面战场的辅助手段,绝不会将其作为获取胜利的主要手段,因为奇谋之术是有比较大失败风险的,一旦失败,劳师无功事小,若是因此大军深陷险境那就满盘皆输了,这也正是后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时不愿意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的原因所在。
< class="pgc-img">九州配图:诸葛亮未采纳子午谷奇谋
>实际上,如果我们结合这三大战役的背景分析,便能很清晰的得出一个结论:采取火攻奇谋不过是“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极为不利局面下的无奈选择,也是必然的思路,也就是说,曹操、周瑜和陆逊实际上是被逼的没招了,不得已冒险而为之。
试想一下,假如曹操亲自率兵偷袭乌巢失败,亦或是自己意外中流矢丧命,那不就是满盘皆输的局面吗?哪还会有一战功成的好事等着他呢。再比如在赤壁之战中,假若曹操识别出了“黄盖诈降”的骗局而将计就计呢?正布下天罗地网就等着黄盖来投,即便没有想到黄盖会用火攻,也定会重新布局战船的阵型。我们不妨打开脑洞想一想,如果曹军正面用几艘战船作为挡箭牌来吸引东吴的小火船,两侧留下一条船可通行的宽度,作为后排战船随时出动的通道的话,那么当前排战船被点燃之时,东吴一边必定以为已然偷袭得手而欢欣鼓舞,此时曹军也就安排随刘崇投降而来的七万荆州水师驱战船从两侧通道快速杀出,借助江面的浓雾直抵江对岸并快速登陆,东吴一方必定方寸大乱,那最终胜败就犹不可知了。当然,这只是一种脑洞大开的猜想而已,但至少可以说明,周瑜的火攻之术也是有风险的,不过是一种铤而走险的选择罢了。
< class="pgc-img">九州配图:黄盖影视剧图
>由此可见,在三大战役中,胜利一方之所以都不约而同的采用“火攻”奇谋,实际上均源于明知无法在正面战场取胜的极为被动弱势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的无奈选择。纵然有百般无法预估的风险,但也值得一试,总比坐以待毙来的强,万一成功了便是另一番局面了。幸运的是,无论是曹操还是周瑜或是陆逊,最终都取得了成功。
< class="pgc-img">九州配图:火烧赤壁
>古代战场上其他典型的“火攻”战例
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战争史上,利用“火攻”克敌制胜的案例除了上述三大战役之外,还有很多。《三国演义》中描述火攻的场面极多,用火最多的莫过于诸葛亮了,例如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藤甲兵、火烧斜谷等。只不过《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这些个战例不可太作数。实际上,历史上见诸史册的火攻战例还有不少,这里列举三个例子如下:
- 案例一:田单“火牛阵”烧垮燕军
燕昭王在位时期,燕国联合了韩赵魏秦四国合众伐齐,在主帅乐毅的率领下势如破竹,连破齐国七十多座城池。齐国半年内仅剩下莒城和即墨两座孤城在困守,其中即墨城的守将是田单。五年后,燕昭王驾崩,其子燕惠王即位后,听信谗言改派大将骑劫接替乐毅。苦守五年几乎弹尽粮绝的田单突发奇谋,夜里在一千多头牛的牛角上捆着两把尖刀,牛尾上绑着浸透了灯油的芦苇,然后将牛群悄悄赶至城外,然后突然用火点燃牛尾,受惊吓的火牛奋不顾身的冲向城外的燕军,尾随其后的五千敢死队趁乱冲杀,最终大败燕军,并杀死了燕将骑劫。此后,田单乘胜接连收复了七十多座城池,齐国得以复国。
< class="pgc-img">九州配图:田单“火牛阵”大破燕军
>- 案例二:赵遹用猿猴火烧敌营
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泸州(今四川西昌西南)的少数民族首领卜漏率众起义。起义军占据险要上头垒石为寨,因山势险峻,易守难攻。朝廷派来沪南招讨使赵遹前去平叛,多次强攻山头均无法攻克。经过多日观察和侦察敌情,赵遹发现当地山林中有很多生猱(一种猿猴),遂决定以猱纵火。于是他一边派兵轮番正面佯攻以迷惑敌兵,一边则在事先抓到的数十只猱的背上绑上用麻绳制成的火把,并灌上油蜡。然后挑选了擅长攀登的土兵2000名,乘着夜幕带着猱悄悄爬到卜漏的营寨附近,并点燃猱背上的火把,被火烧背的猱在营寨内四下逃窜,致使敌人营寨内四处着火。见山上火光冲天,宋遹便下命乘虚强攻登上山崖,前后夹击,最终俘斩数千人,成功镇压了卜漏起义。实际上,这一招,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也曾经用过,大破倭寇。
< class="pgc-img">九州配图:猿猴火烧敌营
>- 案例三: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
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两方为争夺天下最后于鄱阳湖展开了战略性对决。陈友谅在应天之战中刚败下阵来,内部矛盾激化,士气低落。而朱元璋则利用这一时机,先是派兵占据鄱阳湖口,掐断了陈友谅的退路。经过几番交锋后难分胜负,朱元璋于是采纳了部将郭兴的建议,决定用火攻破敌。黄昏时分湖面上东北风渐起,朱元璋挑选了命人驾驶七艘装满火药柴薪的渔船,迫近敌舰,顺风放火,风急火烈,迅速蔓延,转瞬之间烧毁了陈友谅的数百艘巨舰,最后大破陈军,取得了这场战略性对决的胜利。
< class="pgc-img">九州配图:鄱阳湖之战
>“火攻”运用的基本条件
在上述的诸多战例中,“火攻”的战术都发挥了极为关键的作用,但不等于说,“火攻”是随时可用、想用便能用的。实际上“火攻”的运用,需要许多条件配合的。
< class="pgc-img">九州配图:《孙子兵法.火攻篇》
>《孙子兵法·火攻篇》有云:
< class="pgc-img">“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九州配图:火攻属于特殊战法
>意思是说,“火攻”的运用所攻击的目标主要包括五类:一是人,二是积存粮草,三是辎重,四是仓库,五是运输设施。此外,“火攻”的运用除了要准备焚烧的器具或材料之外还需要等待天时:一是天气要干燥易燃,二是等待起风之时。从前面的六个战例中,我们也可以发现,火攻战术运用的成功无不赖于这几点要素的具备。在夷陵之战中,陆逊一直猫着不动的目的就是等待“黄气”的出现。而在赤壁之战中,周瑜一直等待的也是东南风的相助。
也许有人会说,在火烧乌巢、火牛阵和猱烧敌营的战例中,曹操是靠自己奔袭纵火,田单是靠火牛纵火,而赵遹也是靠猿猴纵火,他们并没有等待风力相助啊?对于这个问题,九州提醒大家一点,我们不能拘泥于字面涵义,而要融会贯通其本意。在这三个战例中,虽然是靠人力或畜力来助火,但都是等待夜幕降临之后趁着夜黑之际突然袭击的,实际上也是等待天时,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而已。
< class="pgc-img">九州配图:等待天时相助
>此外,《孙子兵法·火攻篇》还说到: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意思是说,一方在实施“火攻”战术之时,也要时刻观察战场变化,并应势而变。内部纵火和外部纵火所采取的策略不同;纵火之后,要密切关注敌营的动静,如果对方没有混乱,则不可以轻率进攻;此外还要注意风向的影响以及风起和风停的大致节点。总之要遵循“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和“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的原则。
< class="pgc-img">九州配图:兵圣孙武
>总而言之,“火攻”奇谋的运用只能是战场的辅助,并不能完全取代正面的进攻。“火攻”除了歼敌之外,其真正所发挥的作用在于使敌人自乱阵脚,然后由主力部队正面趁乱发起歼灭战。通常来说,都是在敌众我寡或是战事持续胶着的情形下,弱势的一方常常借助于“火攻”来达成改变战场局势的目的。
九州君评
< class="pgc-img">九州配图:火攻奇谋
>综上可以发现,通过火攻,弱势一方常常能以出其不意的方式沉重打击强势一方的有生力量或者持久战的基础,使得战场形势和强弱格局瞬息逆转,简直是神乎其神、妙不可言。
然而,无论是三国时期的三大战役,还是火牛阵、猱烧敌营或鄱阳湖之战,火攻奇谋的屡屡得手,除了用火一方主帅的深谋智虑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天时等条件的配合以及对战场形势的应变得当。
参考:《三国志》、《后汉书》、《孙子兵法》、《军事大辞海》等。
声明:1.图片来源于网络,首先感谢图片原作者,其次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2.本文为个人观点,如有错误之处或观点不一,请留言探讨,谢谢。
欣出生在一个小城镇,一个普通而又不普通的家庭。
说普通,是因为她家境况一般,温饱水平。
说不普通,则是因为她的父母都是聋哑残疾人。
两人都在社会福利机构工作,靠着微薄的收入支撑她上学。
看着父母每个月绝大部分收入都交了学杂费,叶欣在高一时毅然决定辍学,来到东海这座大城市谋求工作机会。
她干过各种脏活累活,后来得到贵人赏识,到一家直播平台公司从事运营工作。
二十岁时,她凭借努力当上了运营总监。
就在此时,噩耗突至。
她父母家居住的楼房半夜起火,由于听不见邻居的敲门声,两人在熟睡时双双身亡。
她立即赶回家处理后事,等处理完再回到东海时,却接到了公司的辞退通知书。
原来趁她不在的时候,公司董事长找来自己的亲戚顶掉了她的职位,并以旷工为理由辞退了她。
她愤而自己创业,找了几个同样从老公司出来的同事合伙开了逗鸟直播平台,经过五年多的努力,逗鸟终于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的直播平台。
在创业期间认识了现在的老公,有了一个三岁的女儿。
叶欣有点不敢相信。
这么多事,都是从自己的生辰八字里算出来的?
她创业的故事脍炙人口,知道的人很多,但她来上海之前的经历却鲜为人知。
不是事先知道,那显然只是能当场算出来的。
这位,是真的大师!
叶欣不由有些激动。
这样的大师可遇而不可求,现在在她的平台上做直播,只要包装得当,绝对可以成为一个爆点!
萧易:“……老板?在不在?”
由于没有连麦,他看不到这位叶老板的状态,见她迟迟没有回话,只能再次出言询问。
“呃……”
叶欣此时也意识到自己走神了,连忙道:“抱歉抱歉,刚才刚好有急事跑开了,现在可以了!”
“大师您说得都对!”
“麻烦您给看看,我今年的运势如何?”
萧易算了算流年,面色突然凝重起来。
这位叶老板命格日主身弱,甲木劫财为用神。
一旦命主行运火地,或者走入金乡很容易遭遇灾祸。
而今年正是一个食神运,丁火在日支巳火为帝旺之地,同时通根时支戌土,戌土为火库,丁火比肩库,损伤用神,日主又身弱,很容易遭受火灾。
坐在旁边的晚晚第一次看到萧易露出如此严肃的神情,悄声问道:“大师,什么情况?”
萧易深吸了口气,低声道:“大凶之兆。”
“啊!”
晚晚差点失声惊叫,幸而她反应快,连忙捂住了嘴。
但动作还是被水友们看到了。
“有点不对劲!”
“大师平时都是脱口而出,怎么这回这么慢?”
“此事必有蹊跷!”
“此事背后,一定有一个天大的秘密!”
萧易道:“老板,你今年可能会遇到灾祸,可能危及生命。”
叶欣的第一个反应,就是不信。
自己事业蒸蒸日上,家庭幸福美满,平日里也没和谁积怨,怎么可能有什么灾祸?
故弄玄虚,危言耸听!
这种算命先生的套路,她早就耳熟能详了。
说一些恐怖的事情先把你吓住,然后就让你按照他说的方法来破除灾祸,在这过程中慢慢坑你的钱。
萧大师,虽然不知道你是如何查到自己之前那些事的,不过也没关系,我已经看穿你的阴谋诡计了!
叶欣暗暗冷笑。
她故意问道:“那大师可有什么办法避免?”
按照套路,自己已经“咬钩”,这个时候对方就该提出要买什么避祸消灾的东西了!
暗暗打定主意:一会对方提出要求时,自己先满口答应,然后再找出漏洞,揭穿他的骗局。
萧易沉吟道:“很难。”
叶欣心下更怒。
这分明就是在待价而沽!
利用自己焦急的心理,不断提高价码,从而实现利益最大化。
“大师,不管付出多大代价,我都愿意!”
话语间,还装出一副着急的神情。
暗忖:我都演成这样了,你总该说了吧?
萧易道:“这件事主要还是要靠你自己,别人很难帮你。”
说话的同时,他给叶欣发了个私人信息过去。
“你买几个便携式灭火器,放在你的房间里,以备不时之需。”
“灭、灭火器?”
叶欣傻了。
她本以为这位萧大师要借机兜售什么高价法器,没想到他说的只是普通的灭火器。
是自己想错了?
还是另有所图?
萧易继续私密道:“还有一点,你买灭火器的事千万不要让别人知道。这一点很重要,切记!”
“……好。”
叶欣犹豫了一下,应道。
此时,她的脑袋里却漂浮着无数问号。
这大师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难道他说的都是真的?
自己是不是真的该去买几个灭火器?
这件事不让别人知道,又是什么意思?
叶欣很茫然,萧易也很茫然。
自己该说的都说完了,但系统提示音却没有出现。
却没有收到信仰值增加的提示。
什么情况,系统繁忙?
暗暗呼唤道:“系统,系统,你在不在啊?”
【宿主,我在。】
萧易松了口气。
还好,系统还活着!
“对了,快把我的信仰值结算一下啊!”
【宿主,叶欣尚未接受你的说法,因此无法结算。】
萧易愣住了。
没有接受?
“不会吧!她刚才回复‘好’的啊!”
【口是心非而已。】
萧易:“……”
自己都说得这么明确了。
如果硬是不相信,那也是人各有命,不能强求了。
“老板,还有其他问题吗?”
叶欣回过神来,连忙打字:“没有了,谢谢大师!”
随手一点,十支火箭飞起!
直播间立即热闹起来。
“哇!这位是隐藏的土豪啊!”
“美女,你还缺挂件不?”
“美女还缺男友吗?会洗衣会做饭会暖床!”
萧易看了看时间,快十一点了。
“今天上午的直播就到这里,还有两位老板的名字我记下了,下午一点半继续!”
晚晚:“各位下午见!”
看着一上午才涨了1点信仰值,萧易暗暗皱眉。
突然转过身,问道:“晚晚,你有没有那个叶董事长的电话?”
三九冷不冷,就看末伏”,今日七月十一末伏,今年三九很冷吗?
农历七月,也称为“申月”,此时天空中北斗星斗柄指向十二地支中的“申位”,所以七月也是一个由热转凉的时节。
时间过得真快,今天是三伏天中的“末伏”,对于末伏来说,也是三伏天中最后一个伏天,过了末伏以后,也就正式进入秋天了。
对于末伏的说法,农村里有很多的俗语,比如说:“秋后一伏,把人热哭”,说的就是进入末伏以后,秋老虎的炎热程度。不过按照老祖宗留下来的“气象韵律”,末伏这一天的晴天或者下雨,和三九天气还有一定的关系,所以按照老祖宗的说法:“三九冷不冷,就看末伏”,那么这句话是啥意思?有啥说法呢,我来回答:
< class="pgc-img">>今日末伏不一般:
末伏,俗称“秋老虎”,也是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至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前一天。
末伏,是“三伏”之一,而“伏”是“暑气潜伏于地”之意,这也标志着一年里最炎热的时期,当然末伏不同,随着秋气越来越强,炎热的程度也就因此减弱了。
那么今年末伏有啥特点呢?
①今年末伏属于“秋包伏”。
所谓“秋包伏”,指的是末伏在立秋之后,除此之外还有“伏包秋”,指的是立秋这天恰逢“庚日”。
而今年立秋的时间是农历的七月初四,末伏时间是七月十一,所以今年末伏也就属于“秋包伏”。
“秋包伏”有啥说法呢?
按照传统的说法:“伏包秋,凉飕飕;秋包伏,热到哭”。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是“伏包秋”,那么这也标志着立秋之后只有10天的伏天,因此天气会比较凉爽。
如果是“秋包伏”,这也预示着立秋后剩余的伏天会大于10天,会出现“秋老虎”的现象,因此立秋后会有长时间的炎热天气。
②今年末伏这一天是“庚戌日”。
夏至三庚入伏,所以初伏,中伏,末伏的日子都是以庚日开头的。
庚日一共有六个,分别是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庚申日,庚戌日。
其中子为水,寅为木,辰为水库,申为金,戌为火库。所以按照老祖宗的说法,金水为阴,木火为阳,而今天末伏是庚戌日,这也说明了末伏以后的颜色程度。
当然有一句俗语是这样说的:“庚戌入末伏,热到处暑后”,如果是庚戌日这一天进入末伏的话,那么这也说明了炎热的天气比较长,一直到处暑以后。
< class="pgc-img">>“三九冷不冷,就看末伏”的意思:
我们老祖宗通过几千年的观察,发现了三九天气和三伏天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称为“气象韵律”。
比如说谚语,“三伏不热,三九不冷”,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三伏天不热的话,那么进入三九天以后,天气就不会太冷,当然关于末伏的谚语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第一,“末伏多雨水,冬天雨雪少”,末伏多酷热,冬天多雨雪”。
末伏多雨水,冬天雨水少: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在末伏这一天雨水比较多的话,那么这也预示着进入冬天以后,雨水会非常的少。
进入冬天以后,特别是三九以后,降温的条件就是下雪了,此时雨雪比较少的话,那么天气就比较热了,一个暖冬会出现。
“末伏多酷热,冬天多雨雪”: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在末伏这一天天气比较晴朗,有比较热的话,那么这也预示着到了冬天以后,雨雪会频繁的出现。
而在谚语中,“三伏”对“三九”,是相互呈现对应关系的,这也符合二十四节气特点和规律,当然也应了这句俗语“三九冷不冷,就看末伏”。
< class="pgc-img">>第二,谚语:“末伏热不透,冬季暖烘烘”,“末伏热得跳,百日不见霜”。
“末伏热不透,冬季暖烘烘”: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进入末伏这10天里,天气比较凉快的话,雨水频繁出现的,那么这就是末伏热不透的情况。
但是这并不是好的现象,这也预示着进入冬天,或者三九以后天气比较温暖,暖烘烘的现象出现,这会预示着一个暖冬。
当然在进入末伏的时候,“秋老虎”咄咄逼人的话,那么这也预示着是一个好的的现象,谚语说的“三九不冷,三伏不热”还是有说法的。
“末伏热得跳,百日不见霜”: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在末伏热的非常的厉害,这也预示着在100天之内,不会看到下霜的现象。
这也说明了整个秋天就会相对天气暖和,但是一旦进入冬天以后,天气就非常冷了,这也符合自然界的规律。
< class="pgc-img">>写在最后:
我们通过上述来说,按照老祖宗留下来的说法,冬天天气怎么样,三九冷不冷,完全看末伏天的天气状况。
可能有人说了,末伏天和三九天有啥关系,但是我们老祖宗经过几千年的观察自然现象发现了三九和三伏天的规矩,所以说,对于一些规律准不准,还是参考一些农谚俗语为好。